首页
风云:精忠报国
书架
书页 | 目录
加书签

写在作品最后
3545字

或许风云最后几章进展之快,许多故事情节不够紧凑,出乎读者意料,倒不是我才思枯竭,而是故意草草截稿,或许是再也看不到侠义小说的前景在何方,所以才草率了些,但后期整理、修改、添增大事记,编撰名人主要事迹等等诸多事不容懈怠,留予以后再说,到底有无空暇,倒要看我个人能不能坚持下去吧。

其中还有许多细节本来需要整理改写的,例如:李啸云在金人牢狱中见到徽、钦二宗时的情节需要添加,例如岳飞计赚刘豫,利用反间计除去这个傀儡也需多加笔墨去描写,还有岳飞如何苦劝高宗赵构重用良才,还有李啸云最后是生是死描写不够,两兄弟如何练就绝世神功也没交代清楚,甚至注重“风云交汇”如何打斗激烈等等,也需要花时间去想象,深入细致地写。

全书原本预计230万字结束,最终因为惨痛的结果,草草了事,只以188左右完结,实在对不住,过多不再重赘,我会在后期花精力与时间认真校对改写的,谢谢大家。

子木于2014年9月14日辰写在最后

这部小说本筹划于十一年前,当时的我年轻懵懂,对金庸先生的小说充满新颖与好奇,视为珍藏,一读便爱不释手,情难自禁。也可以说能有今日的毅力与兴趣都启蒙于金庸前辈,所以才有了这部小说的大体轮廓。

可能有人要问我,为何想了十一年的小说还是写成这样,这点作为作者的我也觉得愧对各位读者,最初的手稿与现在已经大致脱离,甚至许多故事与情节都被改动、删节,后来因种种事由中土而辍,曾一度打算放弃写小说的念头,记得大概十年前,自己为了写此部小说,沉醉痴迷于搜集史料,勤奋刻苦地研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有空暇就将古文诗词,歌赋词汇记在本子上,便于消化,应运到自己的写作之上,那时的毅力直到现在想起来忍不住怀念,可惜自己曾一度堕落痴迷于荒度时间、无关紧要的玩乐上,变得懒惰、堕落,甚至叛逆,厌烦疲倦,数年的积累与心血付之东流。

此书本欲取名《虎啸龙吟》,但申请书名时提示已被注册,也就无奈改为今日呈现在各位读者的样子,说来也算是题目与内容极其契合吧,《风虎云龙》的主人公看似李吟风与李啸云两人,其实还有韩世忠与岳飞,但我写韩世忠与岳飞的故事与手法并未侧重刻意地去描写,而是通过第一主人公与第二主人公的经历去描绘,这两位人物乃是北宋末南宋初做出最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传于现世的故事较多,也难辨真伪,要说本人写的是反应当时真实情况也不敢大言炎炎,至于李吟风、李啸云兄弟二人是不是韩世忠的义子,李吟风与岳飞之间的关系,李吟风与李啸云的兄弟感情,甚至毕雅涵是不是毕昇的后代等等,等等都代表本人观点,读者们切莫信以为真,但故事的背景与许多耳熟能详的大事绝对是依据事实,个中情节略有夸张的手法,亦谨请各位见谅。

换而言之,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难道就不可能存在本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了吗?小说终归是小说,绝不是要向世人当作判定那个时期的依据,或许韩世忠当年只身一人潜入睦州清溪帮源洞一带,偶遇的那位农妇正是小说中李吟风、李啸云的母亲呢?韩世忠是大英雄,功绩自然为历朝历代记录下来,岳飞更是尤甚,若不是因清朝,也就是后金(爱新觉罗氏执掌的封建政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朝代)的忌讳与禁止,岳飞的名望远比今日关羽要响亮得多,当然全球各地,单供奉关羽的庙宇祠堂就已经超越了孔子,不过这也是个人猜测,古贤仁士非我这等小民胡乱揣测。但想关羽论武力不及吕布,甚至不敌典韦,论战功也不及当时的赵子龙,当时记载赵云冠以常胜将军之称,兵法娴熟,枪马精通,史料曾评价要是此人与吕布相逢,定战个平分秋色……就连计谋方面,关羽也不敌陆逊与吕蒙,这位武圣为人骄傲自负,才大意失荆州,丢了性命,唯有丹心一片效忠刘备这个伪皇叔,落得英雄末路。也就因他那义薄云天的襟怀,为后世津津乐道。不过相比岳飞,不能说遥不可及,但也不堪伯仲之间吧?岳飞被南宋熙宗赵睿、甚至元朝表彰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取得战功占“中兴十三战功”居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不胜枚举,历经大小一百多次,未尝败迹,是封建时代的奇迹,足可称其为“战神”,但他未能一展抱负,收复失地,落得忠良被奸佞陷害枉死的惨痛结局,而当时他原本不愿意再从庐山下来出战金人,知道赵构与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反复无常,另一方面,赵构与秦桧忌惮岳飞怕一举北上,收回失地,迎回钦宗赵桓,(原是二圣,但徽宗赵佶含恨早死,赵桓也于公元1145年抱憾而死)赵构担心自己皇位不保,这才假借秦桧之手除掉了岳飞,相比关羽的忠心与大义,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心知此去万不能成功还是被赶鸭子上架,引颈自刎般地中了圈套,这等悲壮事迹难道不足以称其为“武圣”么?他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从不邀功,熟练运用兵法却从未亲自撰著兵法,被尊敬为民族英雄,当然兀术也是民族英雄,不过他是女真人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我依旧信奉金庸先生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去批判哪一方,诋毁哪一个民族,也不渲染“唯汉独尊”,采用中庸两面的手法描写兀术代表的侵略者们,相对现在的泱泱华夏而言,汉人、西夏人、契丹人、吐蕃人、大理人等都是一家,民族亲和,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美好愿望而评判双方,绝无愤激地批判谁正谁邪。

岳飞含冤而死,视为相续至清朝之间都受尊敬的大英雄,不少皇帝为他修祠堂,盖庙宇,香火祭奠,效摹英烈。他从不居功自傲,因为没有妄自尊大,具备“兵圣”的才能,却没有半篇兵法流传后世,或许是当时秦桧禁严封闭的缘故,关于岳飞的著作或书籍都遭到灭顶之灾,化为乌有,后来赵熙宗继位第一件是就是为岳飞平反,岳飞的孙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是搜集一些仁义之士知悉岳飞身前的故事与著作整理出来《武穆遗书》,留下为数不多的经典诗词赋文,从他的才情与能力来看,文武双全,是当时无人能及的,之所以他会成为民族英雄,至关重要的就是他的精忠报国的意念不改,明知打败金人最后免不了被自己的主子所嫉妒落得一个身败名裂,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万人唏嘘,举世悲怆。而与他相比,韩世忠更冤了,同样功劳知著,同样大智大勇,就连功劳也足可与岳飞相提并论,也未沾沾自喜,撰写编著兵书,就连岳飞下狱,韩世忠冒死向皇帝求情,差点被秦桧嫉恨,引来杀身之祸,若不是韩世忠向赵构表明心迹,将自己的双手给他看,打动了赵构,说不定韩世忠也会遭到岳飞一样的下场,也可能是韩世忠没被自己杀,才没有岳飞一样的名望吧?自古奸臣害忠良,死者长已矣,或许这才成就了岳飞的名声。但他的冤情再次遭到清廷长达二百九十余年的禁锢,自然远不及一直倍受追捧的关羽了,“武圣”一名,只知有关羽,却决计不提岳飞,韩世忠,叹矣!哀矣!悲呼!

言归正传,本书许多故事依据真实历史而写,中间情节虽有增减,但也是为了此部小说情节需要所致,但请尊敬历史,还历史一个真正的清白,免再受世人戕害与冤辱,这才是当下所提倡的“中国梦想”,中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为何不以传统的文化入手,传统文化很多,比如文字,现代人大多数提笔忘字,“书到用时方恨少”,就连一些成语典故也忘得一干二净,随处听到的却是污言秽语。教育下一代人不应该从现在做起,而是自己做起。

小说的形式就是不局限于真实与虚构,可以用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人际关系,真实的感情等,原本这部小说是本人开山之作,故事情节也可以再详细些,再深动些,再将人物刻画的清晰真实些,但那样发展与描写下去,便要大加篇幅与章节了,不止多人曾建议本人将章节增加,字数运用精妙,每章三千到五千足矣,但本人毅力不够了,心劲也大不及以前了,碍于紧张的生活压力,也就没有时间去修改,以至于拖延了十一年之久才完成,实在惋惜哀叹,而投稿无门,又不想将这么好的故事就此湮灭掉,所以绘成文字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至于为何要说这部小说是本人开山之作,原因就是它筹划时间跨度较长,反而让《元上草》提前面世,原因是本人耐心不足,性情急躁,生怕两个故事混淆,所以草草地写了出来,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还请见谅。当今社会都在强调人活于世就要怀揣梦想,大胆追逐尝试,我也坚信这一信念,而且不能在不远的将来回首往事而心存抱憾。

小说的主角多少与作者有相似的地方,甚至许多性格都反映了真实的自己,我也供认不讳,人无完人嘛,小说中的人可能要比现实的自己要完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既是虚构出的人物,多少也幻想能成为主角那样的英雄,或是快意恩仇,或是侠肝义胆,可惜本人不擅交际,不喜喧闹嘈杂的环境,甚至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存有臆想梦幻也属使然。既然不善言辞,那就用我个人独有的方式表达,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未能顾忌全面,还望不吝赐教,谢谢!

如有意见或是批评请各位读者大胆踊跃参与投稿,本人邮箱:222853030@qq.com,或是以书信的方式来往,我会虚心接受广大读者的宝贵意见,好的继续发扬,有需要改进或是不能尽然的地方,定会虚心改正。至于小说我后期还会修改,待我稳定之后,再作打算。

甲午马年三月二十三日亥时三刻

子木

【推荐阅读】 一个死相凄惨的千年女尸,被考古人员挖出后,仍然冤魂未散。当天晚上便将考古实习生刘云送到了唐朝...... 点击阅读

精品推荐